查看原文
其他

“momo”大军盛行,匿名社交何以迅速传播?

爱传播新传考研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4-08-29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一样的粉红色头像,一样的“momo”,但是拥有不同的IP地址,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李雪琴、熊浩和席瑞在讨论的“momo”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当你在互联网冲浪的时候,是否也遇到过“momo”呢?



事实上,在【粉色小恐龙头像】+【统一的“momo”昵称】+【变幻莫测的IP地址】这样的马甲公式背后,是一群充斥在豆瓣、小红书、知乎等各大社交平台,频繁地发帖和评论的神秘“momo”大军。


“momo”大军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自出现后一直在发展,多次被主流媒体点名,甚至登上了国际新闻。直至11月5日,“叫momo好像已经不能隐身了”登上小红书热搜榜第一,“隐门”在此背景下出现,“momo”大军的集体匿名性行为再现新的发展。



由“momo”引发的集体匿名性行为还在不断发展和被讨论。这种集体匿名性行为背后展现出的是后全景敞视时代下,大众对于隐私边界动荡的不安感而采取的隐私管理行为,以及在不断叠加的社交倦怠下,妄图逃脱算法机制,寻求短暂喘息和群体归属感的网络社交传播心理。这些行为和心理又诠释了哪些新传理论和热点呢?那么今天就和播播一起学习一下吧~


一开始,“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当用户使用微信授权登入小红书、豆瓣、知乎等平台的时候,如果选择了跳过设置昵称和头像的步骤,微信就会为你提供一个系统默认的ID和头像,这就是“momo”的由来。当然还有其他昵称和头像可供选择,如阿绿POPO、阿白KIKI、欢乐马HAPPY等,“momo”只是其中一个IP形象。


步入web3.0时代,个人迎来了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都在透明的信息环境中被记录,其网络痕迹和数字实践被电子化、数据化,个人生存在“超级全景监狱”之中,同时算法也对个人在互联网的浏览行为和搜索行为进行规训和雕塑。


基于此背景,不少社交媒体用户通过调整隐私设置、更换昵称与IP地址等方式试图在透明的互联网环境中创设出一片相对的私域。“momo”在此需求下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虚拟空间的隐身、保护个人隐私、满足个人社交获取情绪价值以及跟随潮流获得流量等需求,“momo”大军形成并迅速壮大。



说起“momo”大军的形成,离不开陈飞宇起诉豆瓣用户“momo”事件——陈飞宇工作室因陈飞宇恋情绯闻一事发布维权声明,其中起诉的网友包括吃瓜网友豆瓣用户“momo”。此事一出引发吃瓜用户怒火,于是纷纷自发改名成“momo”并换上相同的头像,试图为被起诉的“momo”打掩护,这件事情也被称为“一mo做事亿mo当”



紧接着,多个品牌在此事件中加入了“蹭热度”的行列之中,QQ推出红围脖“momo”,“momo”——MQMQ;书亦烧仙草直接加入“momo”大军;食族人、7-11等发布图文称针对昵称为“momo”的用户抽奖送产品……为“momo”大军的热度增长实现了“添砖加瓦”的效果。



随着“momo”大军的不断壮大,主流媒体开始对“momo”现象展开讨论,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央视网、澎湃新闻评论等主流媒体相继发布有关“momo”的文章,甚至登上了德国新闻——标题写到“一只粉色的恐龙正在搅乱中国互联网”。“momo”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破圈传播,成为了一种值得研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现象。



目前绝大部分软件都采用“前台昵称后台实名”的方式,随着算法推荐机制的介入以及互联网的监管需要,各大软件纷纷加强对用户实名制度的监管,引入IP实时定位、熟人推荐和通讯录访问等手段,让用户的真实身份重新在赛博空间中“浮现”。


同时,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身份信息潜藏在数据库里,平台能轻易通过算法推荐给周围的人或者被他人挖掘盗取,由此可能导致“网络考古”“互联网家访”“网暴”等日益频繁,使大众处于无处不在的液态监视之中,不得不在互联网空间小心翼翼,个人隐私受到极大威胁。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液态监视》一书中也提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传统意义上的“全景监视”正在进一步弱化,随之出现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液态监视”,每个网络节点都同时是监视主体和监视客体。监视者渐渐藏匿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洪流当中,表面上看是自由的状态,但监视的行为已经渗入各个环节。


同时,数字时代的监视主体也不再局限于福柯式的等级化监视主体,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显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数据公司和具有信息可及性(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的网络用户都被纳入进监视者的范围中来,由此开启了“后全景敞视时代”,数据隐私的可见性成为数字时代无法绕开的社会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


社会化媒体平台正是通过操纵可见性,设计出不同的功能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其不断让渡自己的隐私,以便更好地监视用户的消费偏好和行为模式,从而精准投放广告,实现盈利。


事实上,在后全景敞视时代,离不开智能手机的个体,如同蜗牛背家一般,时刻负载着一套全景监视设备。


因此,在小红书上兴起的“momo”大军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匿名社交趋势,“momo”群体的边界连接以符号化的形式出现,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形成了网络空间中的匿名联盟。“momo”也成为一种隐私标识,即希望平台中的其他用户不会特意去监视或窥探更多彼此的私人信息。


人们穿上“momo”这个互联网马甲,隐藏自己、隐匿个性,变成无个性群体中的一员,用集体的匿名让网暴的焦点偏移,以牺牲个性化的设置来躲避不必要的麻烦,从而获得在网络空间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既满足了窥视他人的乐趣,也规避了暴露真实自己的麻烦。



播播注:液态监视是咱们新传考研的高频考点之一,可以联系边沁提出的“全景敞视”监狱/圆形监狱和福柯提出的“全景监狱”开展学习记忆,形成完整的发展思维导图进行系统梳理。


职业、社会地位、年龄等身份标签会给人们带来特定的要求和期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让人们感到焦虑和疲劳,人们希望在互联网空间中摆脱角色标签,暂时逃避身份所带来的责任和期待,在网络中展现真实的自我,追寻真正的爱好和兴趣。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自我呈现的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戈夫曼所探究的前社交媒体时代中的舞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拥有了新的特点:前台与后台的边界逐渐模糊。算法推荐和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让后台不断前置,前台向后台流动,前台的范围不断扩大,后台逐渐呈公开化的趋势。


相比较而言,小红书平台和微信的朋友圈平台在用户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微信作为当前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是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的延伸产物。尽管存在于赛博空间,微信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基于强关系的熟人社交。在微信上,用户无法真正隐藏自己,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边界在微信平台上非常模糊,而小红书平台属于弱关系社交,将这种社交关系逐渐转为公域,使用群体可以很大程度上隐匿个人真实身份。


于是,“momo”群体为了保持自己前台的神秘化表演,会选择在小红书等平台使用“momo”做为他们统一的头像、昵称和标签,采取自我消除的呈现方式,从而限制社交距离,减少自我信息的披露,缩减前台的范围,进一步厘清前台与后台的边界。


自我消除(self-withdrawal)即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对已经发送的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其可见性的行为,自我消除本身也是社交媒体中的一种身份表演策略,亦是一种普遍但被忽略的自我呈现。自我消除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交疲惫,在减少语境坍塌风险的同时,维护自己在前台的理想化表演,避免表演崩溃。


与此同时,“momo”们借助各个社交平台和“momo”这个社交符号进行自我展演的同时,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在场和群体的互动表达,构成了完整的互动仪式链。在这种仪式互动中,拥有着共同意义空间的青年人实现了情绪宣泄,排泄孤独与压力的狂欢,在自我觉醒的同时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群体归属,强化了自己的群体身份认同。


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这种匿名马甲保护下的集体狂欢容易极化为群体暴力。匿名化社交的目的之一就是对网暴的主动有效规避,但自身的匿名性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波助澜者。


同时,隐匿的身份削弱了大众舆论带来的群体压力,传统的沉默的螺旋开始失效,“momo”群体披上统一的社会皮肤,高举着私人麦克风在公共领域畅所欲言,其中还会充斥着大量低质内容。


最后,被群体认同和归属的情绪操控下,“momo”群体在匿名社交中极易获得各种满足,还会增加他们对于媒介的依赖,导致过度依赖媒介和网络。



播播注:这一部分涉及到群体认同、戈夫曼的“拟剧论”,还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自我消除”,大家可以以理论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同时也要注意一下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



丹尼尔·戴杨指出可见性即能否被别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在现如今的数字生活背景下,“看”与“被看”暗含着权利关系和资本的逻辑,可见性的赋予和争夺成为一场角逐游戏,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在平台与用户之间上演。


算法推荐实质上是算法程序与数据环境交融糅合的产出,来自用户的风吹草动将直接决定算法推荐的调整与变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算法这张大网之中。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也在使用媒介、算法等的过程中被反向驯化。


“驯化”一词本身与传播学并无关系,最初也是由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在有关家庭场景中电视媒体使用研究中提出,从而逐渐被应用于传播学领域。在此后,驯化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考察各类数字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中。驯化的过程以消费实践为前提,主要经历四个环节,即占用、客体化、纳入以及转换。


本质上,“驯化”是西尔弗斯通等人尝试表达社会主体人类通过以日常生活“规训”传媒技术使用形态的能动性过程,通过“规训”,物件被烙印上人类的痕迹。至于驯化算法,指的是人类对算法进行有意识的使用与改造,使得被使用与改造的算法留下人类烙印的能动性过程。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也在使用媒介、算法等的过程中被反向驯化。


在大众被智能推送技术包围的媒介生活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这种算法推荐会造成获取信息内容的窄化,陷入信息茧房,甚至意识到纯粹理性的技术宰制的算法以量化维度吞噬人的感性思维,表面虚幻的自由与个性化则造成大众态度和行动的同质化,导致思维的迷失、极化与价值空心化,于是加入到了反抗算法驯化的队列之中。


“momo”现象本身并不能够改造算法,其实是当下社交平台功能特性的助力,平台推出了“通讯录推荐”、“可能认识的人”等功能后,用户在网络空间中无处遁形,自己平时的点赞与发帖,都会经由算法系统,即时精准地推送到熟人手中,每个人都仿佛陷入“全景监狱”之中。


但是,用户通过“momo”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抹去,进行隐私协调,以隐身的方式规避了当前以身份标签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模式,形成了集体匿名的边界连接,减少了自我量化和关系管理带来的社交焦虑,缓解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中来回摇摆导致的身份错位感。


同时,“momo”的群体匿名化取缔了部分个性化特征,造成了算法标签的相对平面化,降低了用户画像的完整度,导致算法运行的精确度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可见性,有利于打破算法形成的过滤气泡,从而一定程度上抵御此类算法控制,也体现了被监视者们一种加入式的、对于技术统治和假性自由的积极对抗。



播播注:驯化理论是新传考研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区分驯化与反驯化的主体和客体具体指的是人类还是媒介,与现如今的平台经济等联想学习~


匿名社交越来越成为现代青年群体的社交选择和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主动规避网暴和信息泄露的风险,是他们实现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畅快抒发内心真实想法和个人情绪,让“主我”“客我”的双重身份在虚拟和现实中自由切换,“momo”们得到了社会性的满足;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让他们在互联网大家庭中得到了情绪和心理的慰藉。


但匿名社交并非人际交往的乌托邦,由此也衍生出网络监管难题:群体极化下的群体暴力、非理智的舆论引导、对他人权益的侵害等。匿名社交背后的媒介困境,需要个体做好自我约束,监管部门和平台共同担起监督管理责任。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可爱的“momo”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知识点,大家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最后提问,你是“momo”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董晨宇,丁依然.社交媒介中的“液态监视”与隐私让渡[J].新闻与写作,2019(04):51-56.

马霖.社会化媒体中“momo”群体的隐私协调行为研究——基于隐私管理理论[J].科技传播,2023,15(16):111-114.

侯茜苑.青年群体匿名化社交的心理动机研究——以小红书momo群体为例[J].全媒体探索,2023(08):135-136.

王桢.群体中的数字隐身术:去身份化的自我呈现——以“momo大军”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3,9(13):71-75.

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04):34-40+53.

罗蓓蓓.网络空间中的“表演”: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自我呈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8(01):82-84+88.

晏庆合,操瑞青.新私人书写与公共化: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中的“隐而不退”实践[J].传媒观察,2023(10):66-76.

腾讯媒体研究院:momo大军盛行,年轻人为何喜欢匿名社交?| 芒种观点

新闻与写作: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momo”到底是谁?

受众研究中心:ARC·原创| “momo”们的数字隐身:跨社交媒体迁徙与关系断连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往期精彩:

从齐齐哈尔到佳木斯有七百公里,走了一百零七天。

万字解析|最容易弄错的14组高频考察概念

上海万圣节:倦怠社会下的集体狂欢与意义再构

答题框架2.0|喻国明热门论文里藏了这5个高分框架

65篇论文覆盖99.99%的考研真题?不信来试!

新传考研双十一攻略,超值福利层层叠加!恶犬伤人责任在谁?这场悲剧如何变成了闹剧?
论述批改班优惠倒计时,一起轻松打磨完美论述
干货!彭兰论文中6个好用答题框架直接秒杀“5W”、“宏中微”
慎终追远,伟人千古

模拟考结束,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有这些问题…

押题!又是一个100周年纪念考点

备考已经够累了,谁还管章子怡为啥离婚?

双十一大促来啦!实务批改最后一波优惠~

李子柒重归大众视野,国际传播案例你准备好了吗?

《20题》即将发货!人手一本的高分秘籍终于来咯!

缴费后报名失败?90所院校报名失败名单公布!

押题专题课过半,这一个月爱宝们都收获了什么?

新传万字易混概念盘点+高效背书法,我看谁还在为背书头疼!

考研只剩10周了,我还能做些什么?

论虚拟数字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 真题演练02

解压又上头?“佛山电翰”直播爆火背后的传播学思考
我猜明年你的试卷上,新闻评论会考这些热点
官方最新40+院校报名人数汇总,这所211报录比最低3:1
成功上岸后,我后悔考研了。

刚开的重要会议,直接告诉我今年5个新传考点

离谱!求这些奇葩真题别出现在我的卷子上.....
新传人至少需要3次模拟考?上岸大神说这是真的!
彭兰最新论文答了这道真题,“智能素养”你需要了解这些
关于九月,这六件事你get了就完事了!
摊牌了,原来专业课140+的卷面长这样被用“烂”的名人名言,可以用这些金句替换!
400+高分上岸后他们都说,考前看这本书真的能提分
保研名额暴涨,考研就一定缩招吗?
假期冲刺公共课150+?只需做对这几件小事
99%学校都考过!4个角度带你拿下这道每年必考20分的论述题新传人物史扫盲自测!这些代表性高频理论你有混淆吗?
谁说答题一定是“疑难杂症”?答题方法课带你冲刺提分!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传播新传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